【必应】标准化创新管理新模式,管好糖尿病这个“隐形的杀手”
来源:永利集团(中华大区官网认证)·304am官网 更新时间:2024-10-06 18:24:29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标准病改变,以糖尿病、化创肥胖为代表,新管形各种代谢性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理新因此对于慢病的模式管理也显得更为迫切。可病患基数庞大、管好必应病程长,糖尿如何解决管理难题?近日,杀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马燕在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分享了自己所在的标准病北京潞河医院参与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以下简称MMC)的经验。她提醒,化创对于慢性代谢性疾病而言一定要把工作做在前,新管形培养良好生活方式、理新积极规范化治疗,模式才能“以防代治”。管好
图源 视觉中国
患上慢性代谢性疾病,就如“温水煮青蛙”
我们为什么要关注代谢性疾病?马燕直言,知网代谢性疾病可是个会“温水煮青蛙”的“隐形杀手”。
“这类疾病并不是说它本身的直接危害有多大,不像心脑血管疾病那样直接导致死亡或生活能力下降的危害,但却是很多身体慢性疾病的发病原因。”专家表示,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高尿酸对心脑血管、肾脏的影响,会导致很多终末期并发症的出现。然而等到疾病发展到这一阶段,为时已晚,再去治疗也只能达到维持的状态。“因此我们现在讲疾病的优酷防控,就是一定要把关卡前移,把工作做在前面,才能整体改善老百姓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生活质量。”
据统计,当前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患病人数达3.3亿,慢性肾脏病患病人群1.2亿,糖尿病患病人群1.4亿。其中,29%以上的“三高”患者存在至少“两高”,这也导致了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成倍增加,经济负担也进一步加重。患者群体庞大背后,对于疾病的治疗和管理有着正确认识的人却仍是少数。“有些患者血糖高达十几,但仍然没有引起重视,没有到医院进行规范的治疗及随访,导致病情急剧恶化引发急、慢性并发症。也有患者矫枉过正,采取错误的饮食方式,把血糖控制在4点几,结果出现了低血糖反应,这其实都是不对的”,马燕说。
创新慢病管理模式
改善预后、减轻负担
马燕所在的潞河医院内分泌科一年门诊量约19万人次,这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糖尿病患者。如何能让“糖友”们意识到疾病的重要性,真正把慢病管理这件事做好?2017年,潞河医院内分泌科申请加入了MMC中心,并于2018年3月正式揭牌落户。
据了解,MMC是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光带领下,由上海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主办,阿斯利康和其他合作伙伴共同支持建立的创新诊疗项目,主要致力于提高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综合管理能力。“一个中心、一个标准、一站服务”,是MMC最为重要的管理理念。发起人宁光院士就曾提出,要将MMC发展成和肯德基类似的标准化管理模式。有了MMC做“抓手”,潞河医院逐渐建立起了一整套完善的流程。从导诊、患者宣教、基础检测、生化检测、辅助检测,以及开药、复诊、随访都有了严格的统一标准。
在潞河医院MMC,每天有近80位患者享受到了真正“一站式”的医疗服务,不用奔波,在中心内就可以完成包括眼底及肾脏并发症的检查和诊断。“比如我们作为省级管理中心有一台MMC区域一体机,可以在1台检查仪器上满足患者完成动脉硬化检测、神经传导检测等多项并发症的筛查,便捷、省时省力。”
MMC区域一体机
几年时间里,潞河医院内分泌科的MMC中心不断优化探索管理模式。2019年,更是启动“MMC 1+X”模式,以省级管理中心潞河医院为中心,不断外延、辐射,真正做到“代谢性疾病标准化”的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的院内院外慢病管理。“我们会对社区的医生护士进行慢病专业知识培训以及相应的软件和设备的操作培训,让基层诊疗也可以标准化。”
如今,潞河医院MMC中心管理患者9736名,已联合21家社区设立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门诊,受益的社区标准化管理患者已达到6270名。马燕欣喜地向记者介绍,以2型糖糖尿病关键的临床管理指标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为例,潞河医院中心患者已从管理前的22.91%上升到49.04%。而这样的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已落地的区域包括上海松江区、上海嘉定区、苏州吴江区、北京通州区、江苏省启东市,安徽省五河县等。“这也意味着即使患者不在当地,只要是有MMC落户的地方都可以进行糖尿病的标准化管理。”
根据上海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发布的信息,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850家医院加入MMC,超过1350家开始收治患者,管理全国220万糖尿病患者,且每月新增管理患者超7万人。
专家提醒:注重健康生活方式,“防病”重于治病
马燕指出,糖尿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从医院走进社区,除了“数智”助力也少不了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调整,将干预落回家庭才能实现管理的闭环。而保持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对肥胖症、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等代谢性疾病的控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不是说我得了什么病才用什么药去治疗,而是因为采取了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所以尽量不得病,或者得病以后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扭转代谢紊乱的状态使疾病停留在比较轻的阶段。”马燕解释到。
正值世界防治肥胖日,专家也提醒,现在很多人关心肥胖,但相比于体重其实真正应该关心的是代谢组分,是肌肉含量高还是脂肪含量高,“减脂”比“减重”更有意义。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吕彦霖
校对 王菲